加減乘除看調整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合理區間的“穩”,實現穩中有進之“進”,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扎實做好調結構的“加減乘除法”,調整存量、做優增量。
善觀大勢、順勢而為,是一個國家、一座城市求發展的基本功。今天,中國經濟進入爬坡過坎、換擋升級的關鍵當口,過去那種拼資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擴張難以為繼,走出一條更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新路刻不容緩。具體到北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面貌雖已成型,但發展起來之后遇到的情況更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更難,必須正視,資源環境“天花板”約束日益趨緊,各項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外部競爭正全面轉向質量比拼。發展階段和客觀條件的趨勢性變化,倒逼著我們主動“瘦身健體”,下功夫轉方式、調結構,站在更高視野來做“加減乘除”,完成“破”與“立”的清醒轉換。
能不能適應新常態,很大程度上要看結構調整的力度。做實“減法”,騰出空間,關鍵是為了做好“加法”,輕裝前進,盡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這既包括自覺調整退出不符合城市戰略定位的諸多產業,也包括積極發現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增長點在哪兒?就在我們身邊,不但有,而且大量存在、潛力可觀。當前,北京已確立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但引領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的現代服務業也好,那些大城市離不開的傳統服務業也罷,其質量和水平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與此同時,全市在科技文化創新、城鄉一體化、環境治理保護、城市建設改造、居民生活服務等各個方面,新的需求早已形成,只要能夠進一步激發出來并拉動供給,就會成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
調整結構、搞“高精尖”,源動力在于創新。放眼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能力正成為占領競爭制高點的關鍵。要想后來居上、彎道超車,要想提質增效、更好發展,只能依靠創新驅動。北京擁有“六高四新”高端產業功能區的基礎,集聚著全國最豐富的科技文化創新資源,當好創新驅動“排頭兵”,發揮首都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責無旁貸。在這方面,我們不能等待觀望、停滯不前,也不能沿襲老路、一成不變,必須敢于破除種種藩籬和障礙,營造良好的氣候和生態,積極搭平臺、聚人才、接任務、出成果,為破解發展難題提供更大支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貢獻。
做好“加減乘除法”,既是產業重構的一次大變局,又是創新驅動的一場大實踐。做“菜心”,不做“白菜幫子”,應成為北京共識,更應成為北京行動。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