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列車不會掉擋失速
近期,隨著中國經濟運行數據公布、世界經濟論壇開幕等重要事件的集中亮相,中國得到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經濟的列車將如何行駛?專家認為,持續深化改革將讓“創業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這兩大引擎同時開動,為換擋后的經濟列車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彎道降速引發外界憂慮
瑞士達沃斯論壇剛一結束,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期待與樂觀便溢于言表。德國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指出,即使7%的GDP增長率也相當于8000億美元,這比5年前兩位數的增長還要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更是公開表示“未來依然屬于中國”。
有趣的是,就在2014年統計數據剛公布時,國外還多少彌漫著中國經濟“彎道降速”的擔憂情緒。“GDP增速低于此前預期的7.5%”,“中國經濟增速創24年最低”,“中國經濟可能會‘雪崩’”,“中國的房地產行業正在降溫,還面臨著產能過剩、影子銀行風險”等憂慮之音不絕于耳。
而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達沃斯論壇上的發言則擲地有聲,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不一味追求速度了,緊繃的供求關系變得舒緩,重荷的資源環境得以減負,可以騰出手來推進結構性改革,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發展階段演進。這樣,中國經濟的“列車”不僅不會掉擋失速,反而會跑得更穩健有力,帶來新機遇,形成新動能。
開動穩增長“雙引擎”
面對“三期疊加”下換擋時經濟“失速”的擔憂,李克強總理明確指出,我們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培育打造新引擎;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改造升級傳統引擎。
中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人民勤勞而智慧。如果把全社會每一個細胞都激活,就會使整個經濟肌體充滿生機,進而匯聚成巨大的推動力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蘊藏著無窮創意和無限財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礦”。李克強如是強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經濟正處于上臺階的關鍵時期,“雙引擎”的啟動無疑將為穩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就新引擎而言,我們通過簡政放權、制度創新等一系列努力,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使其在準入、淘汰、規劃、監管等層面為創業創新者提供優質的環境與服務,進而大大激發經濟活力。同時,傳統引擎升級意味著政府通過在規劃的科學性、綜合性、長遠性上面下工夫,特別是向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建設‘質量不高’的頑疾開炮,來達到既穩定投資,又奠基長遠發展的目的。”張立群說。
張立群指出,中國正在努力完成面向現代化的基本布局,隨著“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新型城鎮化”等戰略的實施,不僅國內經濟增長和投資效益有所保障,還能進一步惠及其他國家,而中國經濟自身也將在這種互利共贏中受益。
未來仍將中高速增長
對于未來中國經濟的表現,市場各方的預測也進一步印證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特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瑞銀預計2015年中國GDP增速為6.8%;而中科院和摩根大通則同時給出了7.2%的預期增長數字。
專家表示,對中國經濟而言,新常態的最主要特征便是“中高速”增長。“一方面,與過去相比,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增速下降只是這種變化的客觀結果。另一方面,盡管經濟增長由‘高速’降到‘中高速’,但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的體制機制都在提升和完善,因而這是一種含金量更高、可持續性更強的增長。從這個角度上說,未來我國‘中高速’增長不僅會維持相當一段時間,而且比過去的‘高增長’更可靠。”張立群強調。
“中高速”增長過程中,又有哪些風險值得警惕?專家分析,市場競爭殘酷、個體風險蔓延、宏觀決策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依然復雜多變等將成為不容忽視的因素。“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作為企業來講就面臨著更殘酷的‘適者生存’問題。企業往往又是通過產業鏈相互聯系的,因此如何避免市場選擇或淘汰企業時產生的債務風險、產能過剩風險蔓延成系統性、全局性的風險,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張立群提醒。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