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產品目錄
熱門文章
建立歷史建筑保護機制 傳承中華建筑文明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城鄉建筑從名稱到設計風格出現一股“崇洋媚外”之風,與此相比,我國的歷史文化建筑卻被正在城鎮化中不斷“消失”,城鄉建設與歷史建筑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
全國人大代表、建業住宅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說,歷史文化建筑作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歷史的載體,修繕和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亟須建立歷史建筑保護機制,將中華建筑明文傳承下去。
胡葆森說,受制于產權、維護經費問題,加上歷史建筑保護工作本身也錯綜復雜,目前歷史建筑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一是保護理念存在誤區,許多城市仍在上演再造歷史古跡的現象;二是保護制度不完善,只有進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才受到法律保護,那些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歷史建筑由于沒有法律法規的保障,管理責權不清;三是歷史建筑保護人才缺失;四是保護資金不足。
胡葆森說,歷史建筑是社會環境中最重要的人文要素,且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保護歷史建筑就是保護城市、鄉村的歷史,惟其如此,才能在城鎮化中讓人“系住鄉愁”。
胡葆森建議,國家應盡快完善歷史建筑的保護機制。首先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歷史建筑保護有法可依,針對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應借鑒英國、法國經驗建立歷史建筑保護登錄制度,全面評估各地歷史建筑的價值;其次,除政府建立專項維修基金外,以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等手段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和非政府機構參與歷史建筑保護;三是重視歷史建筑的再生設計,在不影響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政府應鼓勵將再生修繕后的歷史建筑用于社會公益事業,讓歷史建筑重新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