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文化理該傳承
農村自古有尚賢的傳統,鄉賢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千百年來維系鄉村穩定和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發展變遷,傳統鄉賢文化的影響力日趨式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村地區怎樣治理、如何重構農村秩序、如何傳承農村優秀文化、如何讓人們找回鄉情,記得住鄉愁,都是當下農村亟須解決的問題。(3月30日《陜西日報》)
認知鄉賢文化,先得弄清鄉賢。所謂“鄉賢”,應當是指那些在民間本土本鄉有德行有才能有聲望而深為當地民眾所尊重的人。《高級漢語詞典》對“鄉賢”給出如此解釋: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由此不難看出本土、德高、知名,是鄉賢最為顯著的標識。那么所謂“鄉賢文化”,就應該是圍繞鄉賢德行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鄉村治理理念和鄉村意識形態,是文化、風俗、教化的精華,是民間治理的智慧。比如“耕讀傳家”,比如“經明行修”,比如“家和萬事興”“勤儉持家久”等等思想,都是鄉賢文化的積淀。由此也可證明,鄉賢文化是根植鄉村沃土、發軔樸實心底又廣為村民推崇和需要的準則。
但是,由于社會的不斷變遷,比如農村結構和形態的變化,傳統文化包括鄉賢文化呈現出日漸式微的態勢。就像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農村空心現象愈發凸顯之后,農耕時代形成的抱團取暖守望相助的觀念,似乎不如過去那么熾熱那么濃烈。耕讀傳家,也因有的農民失去土地改變身份,變得有些不合時宜。
然而,鄉賢文化凝結了我國千百年來鄉村基層治理的經驗,有些價值觀,具有永不褪色的光輝。就像父子親、夫婦順,就像首孝悌、次謹信,恐怕是永不過時的道理。如果讓這些文化隨風飄去,只會使社會愈加混亂。舉個現實中令人發指的例子,重慶萬州一個85歲的老母親,被四個兒子輪流供養。輪到老大照顧的時候,老大出外赴宴鎖了家門,老四把老人丟在老大門口。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附近居住,半夜聽到老人呼救,誰都不愿開門。致使老人一天一夜又凍又餓,最終死在了大兒子家的門口。這起人間悲劇,就是鄉賢文化式微的惡果。但凡他們還有一點鄉賢文化的熏陶,萌芽了鄉賢文化崇尚的善良,也不至于走入高墻,成了千夫所指的逆子。
習近平曾經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發掘和弘揚鄉賢文化,就是從歷史中擷取智慧,彌補現實治理的短板。當然,今天的鄉賢已不大可能是道骨仙風、鴻儒碩學的先生形象,如同陳忠實《白鹿原》中的“朱先生”,而有著鮮明的時代個性,就如農村感動中國人物、優秀基層干部、最美鄉村醫生、最美鄉村教師,只要具有撼動人心的人格魅力和榜樣作用,都可謂是當代鄉賢的代表。弘揚他們的精神,就是對鄉賢文化的堅守。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