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四風” 維護發展環境
近期,中紀委通報了165起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黑龍江、河北、河南等地也陸續通報了破壞發展環境的典型案例。中紀委通報的165起案例中,有50余起分別涉及財稅、環保、國土、民政等部門的基層執法人員。這些“四風”問題,發生在群眾身邊,影響群眾利益,阻礙經濟發展,只有狠剎這些歪風邪氣,才能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風”問題,無論以何種形式表現,其表現都是個別干部不能正確對待權力,把財稅征管、環保監察、土地管理、低保審批等為群眾服務的項目,當作個人“創收”的平臺。正是這些私心雜念,讓他們往往以管理、檢查、驗收、整頓為名,對企業和群眾橫挑鼻子豎挑眼,動輒“吃、拿、卡、要”,嚴重損害一個地方的發展環境。
發展環境是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命門之穴”。深化改革要點穴位、抓要點,就要做到既“治標”又“治本”,嚴肅查處“四風”問題可謂是個治本的突破口,與此同時,還要建制度、強監督、真問責,最大限度地防止新的問題和矛盾反彈。
整治“四風”維護發展環境要立好規矩、執行制度。在群眾身邊出現的這些違規違紀人員,無一例外地存在不執行政策規定、不落實工作制度的問題。要杜絕“四風”問題出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關鍵在于辦事行為要“有規矩、有遵循、有要求”,以制度來規范和約束行政行為。建立和落實好首問首辦負責、限時辦結、崗位目標責任等制度,健全績效考評辦法,完善績效考評方式。
要讓群眾來監督,請公眾來評判。一個地方政務環境的好壞,群眾看得最清楚,要把政務環境建設的評判權、參與權交給群眾、交給基層、交給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服務對象、社會各界群眾,開展對行政執法部門及重點崗位干部的監督、評議。同時,應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網絡的作用,公布公開行政服務的相關政策、制度規定,增強透明度,擴大群眾的知情權。
還要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形成反對“四風”、優化環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中紀委、監察部此次通報的165起群眾身邊的“四風”和腐敗問題,就起到了有力的警示和震懾作用,讓大家從思想上真正深刻認識到了群眾身邊的“四風”問題對損害發展環境的嚴重影響,讓大家看到了中央加強對損害發展環境行為的查處、問責力度,對那些不作為、亂作為、變相吃拿卡要等行為和問題,不論涉及哪個部門、哪個干部,都會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我們也要看到,反對“四風”、優化發展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每一名國家公務人員的協同努力,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只要我們大家都樹立起“人人都來優化環境”的意識,就一定能夠杜絕“四風”問題,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環境,最終凝聚起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