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環境評價的唯技術論
與公眾熟悉的技術指標性測評不同,黑臭水體主要針對感官性指標,就是說,水環境改善是要“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一評定標準,也讓老百姓的環境感受真正納入到黑臭水體治理體系中,并成為治理有沒有改善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指標。
環境評估,讓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人用自己的體驗觀感說話,聽上去再自然不過,但近年來圍繞環境問題的諸多爭議中,恰恰不缺環境標準測定問題。具體到議題焦點,即個人感受和技術數據間始終不可逾越的“鴻溝”。個人從肉眼判斷大氣質量欠佳,統計表示情況尚可;飲水發現口感似有異味,指標檢測一切正常;甚至是,在周邊居民對環境狀況不斷發聲的情形下,一些企業、產業卻從技術上通過了環境影響評價。
似乎有些矛盾,但事實是,在我們生活的不同方面都因技術的發展而發生積極改變的同時,一些環境技術指標與環境感官的背離,又拉遠了我們與技術的距離。面對相同的環境,為什么主觀感受和數據測評會有這么大的差距,是不是意味著,這其中的一項指標存在“誤判”?此前外界所關注的,往往也集中在感官判斷與技術判斷孰優孰劣,實際上,兩種判斷未必截然對立。
從我們有能力改造環境開始,如何根據環境狀況變化,調整改造環境的方式,自那時起就有了。在技術上的環境微觀數據監測尚未出現時,人們判斷環境變化的唯一方式便是直觀感受。現代技術帶來了精密的儀器,精確的條目分類、相應的指標數據,這其實是對感官的補充,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數據中,找出環境問題的癥結進而尋求解決方案,但有了精準的計量分析,不等于感官判斷就此失效。
環境狀況的現實在先,任何的技術測評追蹤都只能緊隨其后,換言之,如果技術上無法對環境因素全面的認知和監測,就可能出現指標失靈,技術監測沒有環境問題,不代表真實的環境狀況無恙。感官性指標未必精確,但這些反饋感官感受的人,與環境接觸的最多,也最可能受到環境惡化的影響,黑臭水體納入感官性指標,以老百姓滿意為整治目標,環境生活者的感受有了發聲管道,以此為前提,保護環境的共識前所未有的如此凝聚。而《指南》細節層面,包括黑臭程度在內的數據指標,以科學參數為基礎,具體整治方案的設計,其實又不乏技術參與。
環境問題不是一天形成,治理環境也需要漫長周期,下決心系統性整治環境,許多工作還在陸續展開,政策出臺、制度跟進、技術補充,但根本上,是要讓生活在環境之中的人看到變化,更加熱愛這片生養的土地。在這個意義上,感官性指標能否走出黑臭水體監管的范疇,納入其他環境影響評價中,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