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變忽悠,事后提醒不如事前監督
馬上就是“雙12”,價格大戰又進入了全力沖刺階段。但其中有多少是真正讓利消費者,有多少是先漲后降大忽悠?中國消費者協會昨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可以提供一定參考。這份報告是對94款“雙11”網購商品的價格跟蹤情況報告,中消協比較了它們在“雙11”當天、11月18日和12月5日等三個時間節點的售價后發現,94款商品中,共有32款仍能以不高于“雙11”價格購買。也就是說,雖然消費者忍受了通宵熬夜的搶貨、忍受了慢如蝸牛的送貨,終于拿到手的商品很可能一分錢便宜也沒占到。(12月09日《北京日報》)
每年“雙11”,都是一場大戰。無孔不入的優惠廣告,讓全民陷入了一次狂歡。提前放進購物車定時下單的、提前去實體店踩點到時守候在電腦前的、刷爆信用卡的、因為搶購而造成夫妻矛盾的,關于”雙11”的新聞,應有盡有,只因為兩個字——優惠。但是,事實卻無法讓人滿意。今年“雙11”,我特意提前觀察了一下,我需要購買一款奶粉,提前10天購買,單價是138元,“雙11”當天天,同一商家定價136元,僅僅便宜了兩元。有些東西甚至沒有便宜,有些東西即使便宜了,過了”雙11”這陣風之后,價格還是當日的價格。也就是說,它們降價并不是因為“雙11”。至于先漲后降的,就不多說了。可他們注明的,都是“參加雙11優惠”。當然,也不排除確實有些電商讓大家享受到了優惠。
是真優惠,還是大忽悠,從筆者的經歷,以及中消協這次的統計看,至少各大電商在“雙11”活動中的方式存在不確定性,雜亂無章。從消費者的角度講,這樣的消費是沒有保障的。可能面對猝不及防的忽悠,甚至是欺騙。而且,被忽悠之后,商家還理直氣壯。
試想,如果各大實體店中出現這樣的價格問題,消費者是否能坦然接受?消協是否會介入?今年,附近一家大型超市提前打出廣告,“雙11”當天五折,或者7.5折!半p11”當天,除了極少數商品明確注明“非打折商品”外,其他商品確確實實執行了這一優惠措施,人滿為患。如果它當天沒有執行廣告的承諾,想必以后很難面對消費者了,甚至會面臨危機。因為相關部門會監督著。但是面對電商,這層監督卻來得很晚,甚至只在事后作出一定的統計。
“雙11”年年都會有,各種狀況年年都會發生。作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組織,中消協應該切實擔起自己的責任。歷年的經歷,都是一次警鐘,它時刻提醒我們,要重視“雙11”出現的狀況。如果中消協對于不執行相關承諾,或者偷換概念的電商,能夠通過合理的價格機制,讓他們付出代價。類似的情況勢必會越來越少。同時,提前做好消費者的宣傳工作,讓大家避免被一些優惠噱頭所蒙蔽,教會大家正確區分真優惠和假優惠。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正公平交易,而不僅僅是單方面的強調“你情我愿”。一份報告能說明很多問題,但穩定而健康的經營秩序,則需要各方努力。希望中消協能擔起這份責任。
馬上雙12又要來了,我們拭目以待。

采購:153086555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