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提效降本資金支持推動技術創新
近日,全球風能理事會推出《2015全球風電發展報告》指出,在經濟增速放緩和需求增長減弱的背景下,中國風電產業新增裝機量依然創下3080萬千瓦紀錄,貢獻了近一半的全球新增裝機量,成為推動全球風電裝機量增長的主引擎。未來五年,中國將繼續成為推動全球風電增長的主要動力。
“過去五年,我國風電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一是培養了全球最大規模的風電市場,二是培養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設備制造企業,三是初步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四是成功實施國際化戰略,五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如是說,雖然我國風電在“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碩果累累,但棄風限電、補貼資金不足和發放不及時、市場不夠公平開放等問題,仍使未來五年的產業發展充滿挑戰。
補貼下調倒逼設備企業優化升級
“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生存。短期來看企業將經歷陣痛,但長遠來看,有利于促進風電健康、有序、平衡發展。隨著風電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時期,上網標桿電價下調也將成為常態。”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軍介紹說。
2015年12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在2016年將風電四類資源區標桿電價從目前的0.51、0.54、0.58、0.61元/千瓦時,調整為0.47、0.50、0.54、0.6元/千瓦時,到2018年會進一步調整為0.44、0.47、0.51、0.58元/千瓦時。
一方面,收益的預期下降會降低項目開發商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投資熱情,個別區域會減緩開發;另一方面,項目開發商在風場選址、機組選型等涉及到投資成本的方面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受此次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影響,設備制造企業將更加積極地進行企業優化升級,自省存在的短板,破舊立新,不斷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在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質量提升、服務完善、精益管理、物資配套等方面不斷改進。
長期以來,我國風電發展政策的顯著特點是“重引導激勵,輕約束規范”,這也是造成全國風電產業無序發展、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這一狀況,各地政府必須切實按照國家關于風電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合理確定年度開發規模,要統籌協調國家及地方項目的核準規模和布局;監管范圍不僅要覆蓋風電項目開發企業、電網企業,還應該延伸至風電設備制造商,對由風電設備質量問題引發的風電事故要建立責任追溯機制;要適時修訂完善風電的并網技術標準,促進風電不斷接近或具備常規電源出力特性。
資金支持推動風電產業技術創新
雖說近年來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行業內仍存在諸多問題有待破解。一是地方保護嚴重、設備制造投資重復。二是風電機組質保期不斷延長,風電運營風險、成本從業主方逐步向風電設備供應商轉移,造成企業資金壓力。三是風電零部件專業程度高,隨著風機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風電零配件很難跟上整機發展速度。零配件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風機整機商運營成本增加。
“建立完全競爭的風電市場,保護公平競爭;為保障風電技術不斷進步,在風電技術發展和新產品研發上給予資金支持;盡快落實機型的規范,防止各家廠商進行過度競爭等等。”陳軍建議說,希望國家相關部門深入研究盡快落實解決制約風電產業健康發展的問題,使風電產業及市場盡快走向成熟。
值得注意的事,在融資困難的情況下,降低成本成為風電投資企業的首選,低價格采購策略不可避免的把成本壓力傳遞到整機企業上,進而下傳到零部件企業,導致整個產業鏈都拼命降低成本。與價格戰相伴的是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問題隨之而來,這對風電產業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加強監管,提高風電運行管理水平。這需要繼續完善產業監測體系和質量信息公開制度,便于對風電項目管理情況進行監測和考核,從而有效支持風電設備及企業質量列名管理制度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秦海巖說,構建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逐步提高市場集中度,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效率。在設備制造、整機技術、風電場設計與建設、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提高科技水平,提高效率、減少浪費、降低成本,不斷提高風電在各類電源中的競爭力,以此創造更大的風電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