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的中國機遇
近年來,主打智能制造的“工業4.0”不僅在德國生根發芽,也在中國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以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基礎、實現大規模生產與個性化定制相結合的智能制造被認為是未來工業生產發展的方向。
業界人士認為,緊跟這一發展趨勢、實現智能升級是中國制造由大到強轉變的必經之路。在此過程中,中國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優勢,與德國有較大合作空間。
德國近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工業4.0”發展,其目的是搶占新一輪技術革命的主導權,以應對美國等其他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傳統制造領域快速趕超的雙重挑戰。
中國于2015年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其中將互聯網和傳統工業行業的融合、智能制造作為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主攻方向,與德國“工業4.0”有一定相通之處。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副干事長哈特穆特˙勞恩說,智能制造可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生產過程中材料及電力消耗,作為全球人口最多且有著廣泛制造業基礎的國家,中國有必要發展這項戰略。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制造在產業發展、市場體量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礎,有助于實現智能升級。首先,中國制造業已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在電子通信領域,中國也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集群,中國企業已從傳統的設備提供商,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具備較強競爭力。
其次,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為企業智能生產提供了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企業根據用戶需求改進生產技術的優勢所在,有利于適應與智能生產伴生的各種新商業模式,也有利于吸引外部資源,找到合作機會。
此外,中國制造水平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但在智能升級中具備后發優勢。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長孔翰寧說,在市場體量和跨越發展的可能性上,中國具備德國無法比擬的優勢。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胡貝特˙林哈德說,德中兩國都在發展智能制造,是競爭者,但雙方也有很多合作的可能和機遇。
德國信息技術與電子通信行業協會“工業4.0”部門負責人沃爾夫岡˙多斯特表示,發展“工業4.0”僅靠德國自己無法成功,需要尋找合作伙伴,構建全球產業鏈,中國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目前,中德雙方正在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框架下就“工業4.0”領域的標準化議題進行討論。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信息通信領軍企業正積極在歐洲參與智能生產的解決方案開發。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副干事長勞恩說,很多德國企業已經在華運營多年,與中國伙伴建立緊密聯系。在發展“工業4.0”的過程中,德中合作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