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走出去”應該更快些
在日益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和渴望尋求突破發展的協同作用下,我國一批大型能源企業開始把目光積極投向海外市場。
今年5月,國投電力發布消息稱其與西班牙雷普索爾公司在英國倫敦順利進行英國海上風電項目股權交割,完成了針對WFEUK公司 (即WindFarmEnergyUKLimited)的100%股權收購。之后,三峽集團歐洲公司與美國黑石集團BCPCayman公司簽署股權交割協議,完成收購德國Meerwind海上風電項目80%股權,交易總額6.5億歐元。這是三峽集團繼英國市場后,在歐洲海上風電的又一布局。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前后,國內就有不少大型國有電力企業在歐洲和一批國外海上風電企業有過合作。這些企業通過成立合資公司、股權投資等方式投資海外風電項目,以掌握先進海上風電技術。
在全球風能理事會相關負責人看來,歐洲市場無論是在各方面制度還是法律體系上都更為成熟,能夠有效保證業主在海外能源投資過程中應享有的權益。以德國為例,由于風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北部陸上風電開發已趨于飽和,近年來德國政府運用一系列法律手段以及經濟杠桿對海上風電進行大力扶持,其中包括2012年新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據了解,該法有效提升風電產業利潤,保障海上風電場項目投產后20年內擁有補貼等優待,為供應商們提供了透明的政策支持。
記者還了解到,該國近日將探討如何在2031年前實現15吉瓦的運營海上風電容量。這些細節來自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簡稱EEG)修正草案及一部新的海上風電草案,即《WindSeeG》。這也為風電開發者和供應鏈上的成員提供透明信息,并將德國置于長期風電規劃的領先地位。
除政策紅利外,鑒于海上風電不俗的發展前景,來自通用電氣、西門子、萊茵集團等11家能源公司高管人員近日在給歐盟的一封公開信中明確提出,要求其重新定位海上風電在歐盟能源戰略中的位置,以確保海上風電在歐洲能源未來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
在風能研究機構MAKE亞太區首席代表孫文軒看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大型能源企業的跨國并購已不再停留在以占有資源為目的,而是轉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因,即通過跨國并購直接獲得技術,并利用和整合被并購企業的研究開發機構,搭建國際化的技術創新平臺,以吸引諸如人才等關乎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的資源,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進而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