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拔最高輸電工程青藏聯網工程被稱“電力天路”
過去西藏發展有三大“瓶頸”:能源、交通、通信。經過一個時期的建設,特別是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后,通信和交通都得到了極大改善。如今,青藏聯網工程將填補上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后一塊短板能源。
長期以來,受電力發展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影響,西藏缺電情況較為嚴重。以水電為主的西藏電源結構在冬春枯水季節發電出力嚴重不足,出現電力供需缺口,尤其是青藏鐵路通車帶來的經濟發展更是令西藏電力需求以每18%的速率遞增。
因缺電,每逢冬季西藏各地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從而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海拔4718米的西藏當雄縣納木錯湖邊,牧民索朗平措在搬進政府援建的磚木結構新房時就通了電,但沒過幾天,索朗平措喬遷的喜悅很快被隔三差五的停電沖淡了。與索朗平措一樣,在拉薩市一家企業工作的格桑證實,每到冬季因為停電、限電,企業要進入長達半年的“冬歇期”。
黨中央、國務院時刻把西藏各地的缺電牽掛于懷。2010年7月29日,被譽為“電力天路”的青藏交直流聯網工程開工建設。該工程東起青海西寧,西至西藏拉薩,全長2532千米,總投資達162億元,是繼青藏鐵路后,我國在青藏高原上建設的西部大開發又一重大項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輸電工程。
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輸電工程,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有900千米;
這是世界最長的高原輸電工程(其中750千伏交流工程雙回1492千米);
這是世界穿越凍土里程最長的高原輸電工程,凍土全長565千米;
這是世界海拔最高鐵塔的高原輸電工程,唐古拉山海拔5283.6米,鐵塔高43米;
這是世界第一個交直流聯網工程同時建設、同時投運的高原輸電工程;
這是世界高原工程第一個建有生命保障系統,提出實現零死亡、零傷殘目標的高原輸電工程。
青藏聯網工程沿線地質復雜,穿越565公里的多年凍土地段,包括含土冰層、富冰凍土等類型,在這里筑立塔基、架設線路,面臨穩定性、路徑優化等問題,是整個工程的最大難點和關鍵。對此,建設者采取了多項措施,并探索出“隨開挖、隨支護、早封閉、快襯砌”的施工方案,有效縮短了凍土區施工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了對凍土環境的影響。
“唐古拉的冬天有多冷?如果不戴手套,手一碰到冰冷的塔材,立刻就會被粘住。工地上沒有飲用水,從100公里以外的那曲鎮買來的水,也在回來的路上凍成了冰……”山東送變站工程公司變電一公司項目經理李繼征介紹,剛上青藏高原的時候,高原氣候帶給建設者們極大的不適應,流鼻血,頭昏沉已經成為他們抵御的最大挑戰,“我們將"低含氧、低氣壓、強紫外線、鼠疫、高原病"等危險源編制進"項目職業健康危險源辨識"中,率先提出了"生活、醫療、施工安全動態"三大保障體系。”在240天的青藏聯網工程建設中,李繼征與他的工友們在國內首次成功使用“鉸接人字抱桿分解組立技術”組立了750千伏拉V塔,在全線率先架通
青藏聯網工程沿線大都處于低氣壓、缺氧、高寒、大風、強輻射和鼠疫疫源等區域,平均海拔4500米,最高海拔5300米,最低氣溫達零下45攝氏度以下,含氧量不到內地的40%,極易引發肺水腫、腦水腫和高原性心臟病等病癥,數小時內就能奪去人的生命。
為此,青藏聯網工程指揮部與武警水電部隊的醫療衛生保障團隊開展合作,全線投入醫護人員350名,每30公里設立一個能隨隊巡診的一級醫療站,每100公里設立一個功能齊全、設備先進的二級醫療站,再加上位于格爾木、拉薩的兩家三級醫療機構,共同構成覆蓋所有施工區的立體醫療保障防護網。施工期間成功救治了百余例高原肺水腫、腦水腫等急發病例,實現了零死亡、零傷殘、零高原病后遺癥、零鼠疫傳播“四零”目標。
作為世界上生態環境最脆弱、最敏感的高海拔輸電線路,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工程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是需要攻克與破解的重大難題。“在路徑設計規劃時,我們就盡量避開三江源、可可西里等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和核心區;而投入到環境保護、草地修復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專項資金達3.7億元,所占工程投資比例超過了青藏鐵路。”青藏聯網工程青海段業主項目部負責人楊明凱說。
楊明凱介紹,在“電力天路”穿越的可可西里無人區及不凍泉至五道梁之間,每年6月至9月是藏羚羊等野生動物遷徙繁殖的時節。各施工點安排施工時,專門錯開動物遷徙時間,營地避開遷徙通道,以免驚擾它們的正常活動。
去年11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萬多名工程建設者發揚“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提前一年建成“安全可靠、優質高效、自主創新、綠色環保、拼搏奉獻、平安和諧”的高原輸電精品工程。至此,西藏電網和西北主網實現聯網,從而結束了西藏電網孤網運行的歷史。
“青藏聯網工程最重要的作用是根本解決西藏電力短缺問題。”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克儉說,“工程可以滿足西藏"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再也不會出現為保民生而對工業限電的尷尬局面。”
“今年沒有拉閘限電!”這是記者走訪西藏各族群眾和企業業主時聽到最多的話語。去冬以來西藏用電量大幅上升,但隨著去年11月初青藏聯網工程投入試運行,今年西藏電力供應充足,拉閘限電現象沒有再發生。
西藏高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水泥,年用電量2億千瓦時。“過去,由于缺電,我們公司每年都要停產五六個月,嚴重影響了效益。”公司電氣總工程師董志升說,“今年電力供應有保證了,"十二五"期間,我們準備再擴建兩條生產線和兩座廠。”
這一“電力天路”還是西藏各族群眾的幸福線、光明線。“由于沒有電,晚上除了喝酒就是睡覺。現在有了電,我們用上了電燈,看上了電視,還從電視中了解到黨的富民政策和致富信息。”西藏日喀則地區謝通門縣塔定鄉久如村的才旺達瓦就是“電力天路”的受益者之一。
自2011年12月9日投入試運行至2012年3月17日,青藏聯網工程經受了高海拔地區冰雪、沙塵暴、強紫外線等極端惡劣自然條件的考驗,安全穩定試運行滿100天。在西北電網迎峰度冬、負荷連創新高的情況下,這條電力天路有力保障了西藏藏中電網電力供應試運行100天期間,青藏聯網工程直流系統最高電壓400千伏,最大輸送功率12.5萬千瓦,日平均送電量達195萬千瓦時。
據估算,2013年至2015年,青藏聯網工程可為西藏電網輸入電量約40億千瓦時,完全可以滿足西藏“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這條傾注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各族人民熱切關懷的“電力天路”,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缺電問題,正在把光明和溫暖帶給高原各族兒女,“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間的溫暖送到邊疆……”

采購:15308655582 
